生如夏花

Hevoli's Cinema:

七宗罪【用精神分析法浅析人物】

《七宗罪》的确是一篇值得分析的经典影片,4月份时也曾经小写感想:http://hevol5.lofter.com/post/b66ac_538f46。这次想尝试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从一个方向详细分析。

精神分析法是以人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因此用精神分析法分析电影时应特别关注锁定的研究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这些行为背后隐藏、体现的心理特质,从而对角色的行为动机、性格特征有深层的了解。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理论构成主要有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压抑学说、梦的学说和本能论五个方面。在潜意识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分析人的心理应该以分析其潜意识为对象而非意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而人格结构理论则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3部分;压抑学说体现的是人无意识的欲望、冲动与人意识的抵抗;在梦的学说中,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类欲望的体现与满足,因此释梦也是一个分析人类心理的重要步骤;本能论包括生与死的本能,通俗来说,它们代表的是积极与消极的力量,它们之间共同存在所引发的矛盾就是个人、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七宗罪》作为一部经典的悬疑犯罪影片,不仅仅在于电影中3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塑造得十分具有隐喻,对社会问题的抨击,更在于其把宗教信仰、人性道德观念等极其具有争论性且没有判断标准的话题纳入到电影主题中。要对此电影作出深入且准确的分析必定需要大量精力、时间以及一定的背景知识,因此在这里我只是尝试用精神分析法浅析3个主要人物,不周全之处敬请原谅。

一、新扎警员:米尔斯

从宗教层面上讲,七宗罪源于天主教的信义;而从心理学上看,这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及色欲)可以看做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潜意识中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被压抑的欲望的其中一部分。因为有着前意识以及意识的监督与拘束,人类才会约束自身行为。

影片中,初来乍到的米尔斯一开始便表现得雄心壮志、自信满满,同时也显得血气方刚、吊儿郎当;对待经验老到的老警探威廉提出的见解多次提出质疑甚至是轻蔑的态度;在查案过程中,除了勇字当头,其余显现出来的特质则是不仔细、没耐心……种种看似让人不以为意的缺点或许在其作为一名“伟大的”“正义的”警探身份的掩护下还是能让人对其产生偏正面的评价。

但是,从潜意识理论来看,米尔斯的这种过分自信与盲目骄傲却已经临界于傲慢与暴怒的边缘。夸张点说,在米尔斯的潜意识中,自己是足够聪明、足够强大甚至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他根本不屑于听从任何人的指示或建议,然而这种潜意识里的“傲慢”最终没有从米尔斯身上表现出来,是因为前意识对其潜意识的抗衡使这种心理达到一个平衡点,不至于消极呈现。通俗地讲,这里的前意识具体指一些客观事实给米尔斯带来的客观认知,这些事实发生在米尔斯身上并且能够挫伤其锐气,主要包括:老威廉的办案能力、凶手的周密计谋以及最重要的——凶手对其针对性的两次出击。

第一次,被自己穷追不舍的逃犯击在脚下、命在其手中,这对骄傲的米尔斯来说已经足够耻辱,也是加强其潜意识中暴怒因子的原因之一;而第二次,也是引发其潜意识中暴怒因子爆发的导火线——他是一个警员,查案、破案、追捕犯人,却被凶手亲口告知妻子死在其手中且头颅就在眼前,(这里米尔斯的妻子到底是否死去也有争议,在此不作阐述)在此,对妻子的爱以及被其一再打击的自信骄傲通通转化为怒气,也冲破了束缚他的底线,造就了影片最后的结局。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米尔斯潜意识里是傲慢的、易怒的,然而最终表现出来的恶果只有暴怒是因为他潜意识里的傲慢始终能通过自身调节达到一个不至于发生破坏作用的动态平衡,但是其潜意识中的暴怒却战胜了前意识与意识,最终促使其举枪杀死凶手。这也认证了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潜意识是促使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与上述基本相同,米尔斯的本我就是上述提到的傲慢与易怒的本能;其自我则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与本我相比较为收敛的心理面,使其显现出的是自信、冲动等特征;而他的超我则是他对自身未来的展望与理想,包括事业、爱情与生活等。可以说,凶手最后的行为是外界对其超我的破坏,打破了其人格平衡,致使本我爆发。

从本能论来看,米尔斯最后作出的行为明显是弗洛伊德指的“死的本能”所驱使的行为,他对凶手的恨刺激了他对外破坏的冲动,才会表现为枪杀凶手。

二、经验老干探:威廉

相较于米尔斯和John,威廉是我认为3个人物中最难分析的一个,他在查案上有丰富的经验,他严谨仔细、作风谨慎且沉稳庄严,加上自身对宗教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他是推动整个破案过程不不可少的动力。然而和年轻、心高气傲的米尔斯大相径庭,老威廉对于自己作为一名警员早已缺少那份拼搏的激情,而这份激情的磨灭不是因为年龄,而在于社会上大众对一切持有普遍漠然的心态,这种心态让他对整个社会的状态毫无希望,也蔓延到他对自身生活态度的观念上。

从人格结构理论上分析,威廉是3者中唯一一个保持了动态平衡的角色。从威廉多次用言语表现其极度厌恶麻木漠然的社会风气可以看出在他的潜意识中是有摧毁欲望的,有抗拒与破坏这些的本能,这就是他的本我;而他的自我则表现在他对自己作为一名警员在社会上的定位认识,这同样在结尾有很突出的体现:当米尔斯怒不可遏地举起手枪对准John的时候,他依然能够沉着冷静地向米尔斯分析这样做的后果。相对来说,威廉的超我表现得不太明显,但我认为威廉的超我是与其信仰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在影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其信仰,但是从他对宗教知识、文化的了解以及后来与John在车上的谈话可以看出,即使他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超我却有着对这种宗教信仰的倾向,换句话说,John惩罚、伤害的人在威廉的潜意识中确实是值得惩罚的,只是他的道德与良心防线足够强大,能够压抑他的这种潜意识,使其个体达到平衡。

三、虔诚教徒:John.

影片中John虽然是残忍冷血的幕后凶手,但是他却是这部电影中我个人最喜爱的角色,与经典恐怖片系列《电锯惊魂》里的竖锯一样,他们的杀戮不是单纯的人格扭曲而造成的结果,相反,他们都是智者,都对社会、人生看得很透彻,我欣赏的正是这一点,他们冷静、淡然,若他们的人格平衡正常化,我相信必定有所作为。

其实John与威廉的本我是相似的,他们都对这个社会的丑陋深恶痛绝。威廉为何没有成为杀人狂魔在上述已经分析,那John又为何会走向与威廉截然不同的道路呢?我认为,原因在于John的自我和超我都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上的,两者互相作用不但没有起到相互抗衡的效果反而叠加使其形成对自身信仰过于完美、严厉和理想的超我,他对信仰的虔诚甚至让他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当作上帝派来的审判者——有权对任何犯罪触界的人作出他们应得的惩罚。

John对死的本能太强烈,直接导致其向外爆发的强大破坏力,最终导致其选择了犯罪的道路。我们也不妨简单对比一下米尔斯和John, 米尔斯人格平衡的破坏来自于外界因素,而John的人格平衡则是由内而外被破坏的,可见由外界刺激作出的潜意识行为更倾向于针对性的反抗,即对攻击体作出反击,而自身刺激下的潜意识行为伤害的对象范围会更加宽广。

 


评论

热度(25)